1. <ul id="2nboh"></ul>

    <blockquote id="2nboh"><legend id="2nboh"></legend></blockquote>
    1. 學術視野

      《莊子》“讓天下”寓言中的生命哲思

      來源:中國社會科學網-中國社會科學報 發(fā)布:規(guī)劃評獎部 發(fā)布日期:2024-07-29 閱讀:345

      道家有重視個體生命而看輕身外之物的傳統(tǒng)?!独献印返谑碌?ldquo;故貴以身為天下,若可寄天下”、第二十六章的“奈何萬乘之主,而以身輕天下”和第四十四章“名與身孰親?身與貨孰多?”開啟了生命與天下、外物孰輕孰重的話題,而楊朱“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”的“輕物重生”思想幾乎風靡先秦思想界?!肚f子》中有若干“讓天下”的寓言,表達了莊子學派關于生命與天下、外物關系的看法,也體現了莊子學派與老子、楊朱思想的關聯。

      我們先來解讀《逍遙游》中“堯讓天下于許由”這則寓言。堯為天下之主,是儒家理想中的圣王。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,建立了“天下治”的大功績,也贏得了令人敬仰的名望。這樣一個“有權”“有功”“有名”的人卻自視為爝火和人工灌溉,而將許由的德能比作日月和及時雨,所以他想把天下讓給許由,許由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。

      “子治天下,天下既已治也,而我猶代子,吾將為名乎?名者,實之賓也。吾將為賓乎?”這是許由拒絕的第一個理由。堯已經將天下治理好,許由接受已經被治理好的天下,并沒有什么實際的功業(yè)再需他建立,那他就只能求取名聲??墒?ldquo;名”只是“實”的附屬物,并不值得去追求。而且,莊子還常警告世人“名”的危險?!度碎g世》說“名也者,相軋也”,人們?yōu)榱藸幟ハ鄡A軋,“名”實為傷害人生命的“兇器”;《養(yǎng)生主》甚至提出“為善無近名,為惡無近刑”的養(yǎng)生原則,將“名”對生命的傷害與殘酷的刑罰同樣看待,提醒人們做世俗認為善的事情而不要招來名聲,做世俗認為惡的事情而不要招致刑戮。

      “鷦鷯巢于深林,不過一枝;偃鼠飲河,不過滿腹。歸休乎君,予無所用天下為!”這是許由的第二個理由。堯要讓給許由的不是普通的身外之“物”,而是“天下”,得到天下意味著擁有最高的權力、最高的名望,也會占有最多的財富,這些在世俗之人眼中都是可望而難即的。但是,天下對于我們的人生又有多么重要的意義呢?鷦鷯在森林里筑巢,不過占用一根樹枝,并不需要整個森林;偃鼠到河邊飲水,不過喝飽肚子,并不需要整條河流。人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固然需要物質財富的支持,但并不需要太多。“予無所用天下為”是說天下對個人的生命無用、沒有意義,并非生命保養(yǎng)所需。

      “庖人雖不治庖,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。”這是許由的第三個理由。廚師即使不下廚烹調,主祭之人也不會越俎代庖。許由認為治理天下是堯的事情,即使堯不治天下,他也不會越位代替堯去治理。許由的選擇說明了他不愿將自己的生命放置于政治框架之內。世俗之人會按照一個人在政治框架內的位置來定義生命的價值,莊子卻在政治框架之外確立了個體生命的價值,認為不受羈絆的心靈逍遙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。他自己就拒絕了楚威王所許的相位,選擇終身不出仕,以快其志。

      許由拒絕“天下”的三個理由正體現出莊子對生命的珍重,對名聲、財富和權力之價值的否定。從古至今,人們所追求的不過這三者。正如《天運》中所概括的,“以富為是者,不能讓祿;以顯為是者,不能讓名;親權者,不能與人柄”。追求財富的人,不會讓出他的利祿;追求顯赫的人,不會讓出他的名聲;迷戀權力的人,不肯授人權柄。這些人為了得到財富、名聲和權力殫精竭慮,得到以后又害怕喪失,整日惴惴不安;一旦失去,又會悲苦不堪。這就是“操之則栗,舍之則悲”。他們的心靈淹沒在物欲的海洋里,完全被利害得失所牽累,雖然沒有遭受人世間的刑罰,卻承受著“天”的誅戮。《繕性》也講到,古時所講的“得志”是指內心無以復加的快樂,現今所講的“得志”卻是官位爵祿。官位爵祿是偶然得來、臨時寄托在人身上的外物,來的時候不能阻擋,離去時也無法挽留。因此,不要為了官位爵祿而放縱心志,也不要因為窮困而趨附世俗?,F今的人們卻身處得到了唯恐失去、失去了就不快樂的困境之中,這樣的人就是“喪己于物,失性于俗”的“倒置之民”。生命為“本”,外物為“末”,因追逐外物而迷失自己,因趨附世俗而喪失本性,就是將生命和外物輕重顛倒的人?!恶壞础放u了“以物易其性”“以身殉天下”的社會現象。“性”是萬物生而所有的狀態(tài),人性就是人生而所有的狀態(tài),這一狀態(tài)不是仁義,也不是“欲惡避就”的情感欲望?!恶壞础放険羧柿x禮法之治扭曲人性,又認為在這樣的政治共同體內被規(guī)訓的人,不懈地追求外在于生命的名利,是在傷害本性甚至葬送生命。“以物易其性”中的“物”不僅指有形之“物”,小人所殉之“利”、士所殉之“名”、大夫所殉之“家”、圣人所殉之“天下”均可包含其中。雖然世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標不同,但同樣“殘生傷性”。

      《讓王》篇鋪排了“堯以天下讓許由和子州支父”“舜讓天下于子州支伯”“舜以天下讓善卷”“舜以天下讓其友石戶之農”幾則寓言。這幾則寓言接著《逍遙游》“堯讓天下于許由”講,又綜合發(fā)展了楊朱、老子的思想。其云:“夫天下至重也,而不以害其生,又況他物乎!”“天下”為最重的外物,尚且不能為了治天下而傷害自己的生命,何況其他的物呢?這一思路來自楊朱的“拔一毛利天下,不為也”與“損一毫利天下不與”?!蹲屚酢酚钟?ldquo;唯無以天下為者,可以托天下也”之語,則轉化了《老子》第十三章“故貴以身為天下,若可寄天下;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托天下”的說法。“無以天下為者”正是在生命與天下之間選擇生命的人,他們愛惜、重視生命而看輕天下,也就是“貴以身為天下”“愛以身為天下”的人。他們不會放縱對外物的欲求而傷害自己的生命,也不會以對權力、財富的占有來彰顯生命的價值,這才是可以托付天下之人。

      《讓王》還講到了楊朱學派傳人子華子見昭僖侯的故事。昭僖侯因為韓魏兩國爭奪土地而憂愁,子華子假設“左手攫之則右手廢,右手攫之則左手廢,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”的情境,讓昭僖侯在兩臂和天下之間做選擇,使其了悟不應為了比天下輕得多的土地而傷害比兩臂還重的生命。作者贊賞子華子“知輕重”,即肯定以生命為重而以天下為輕。該篇又總結道:“道之真以治身,其緒余以為國家,其土苴以治天下。”這應該和《老子》第五十四章的“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;修之于家,其德乃余;修之于鄉(xiāng),其德乃長;修之于國,其德乃豐;修之于天下,其德乃普”有關。作者認為“道”可以用于治身、治國、治天下,但“治身”才是“道”最重要的作用,治國、治天下都只是附帶的。這里還有一個“隨侯之珠”的比喻。隨侯之珠和千仞之雀的輕重顯而易見,如果有人用隨侯的寶珠射千仞高的雀鳥,世人必定會嘲笑他,因為“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”。個人的生命比隨侯的寶珠還要貴重,而外物就似雀鳥一樣輕微,世人“棄生以殉物”,就是以“重”求“輕”的可笑、可悲之舉。

      生命至重,外物為輕??芍敝两袢?,人們還是在追逐外物的路上身心俱疲,又如何能擁有真正自在的生命、真正自由的心靈呢?《莊子》“讓天下”寓言中關于生命之目的和價值的思考,值得我們深思。(作者王威威   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)

      亚洲综合无码第二页,中文字幕无码第三,99re 在线观看免费精品无码视频,18禁老司机深夜福利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码视频精品 天天久久av每天
        1. <ul id="2nboh"></ul>

        <blockquote id="2nboh"><legend id="2nboh"></legend></blockquote>